什么是村史馆?
每一种现象的背后必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,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我想起了大炼钢的时代,表面繁华似锦背后却是危机四伏、暗流涌动,千村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,从城市郊区到偏远农村,一村一史馆的建设如火如荼,那么做村史馆究竟是意味着什么?
古语说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乡村振兴在于“人和”,村史馆的作用就相当于连接村落空间与人的纽带。“人和”就在于以地缘或血缘为纽带的村落或者宗族,也称为凝聚力。
古代的农村核心管理在于宗族祠堂和“乡贤”,看过白鹿原书或电视剧的朋友,不知道是否留心了情节中多次出现的一个场景。不管是村里天灾歉收,还是民风滑坡种植罂粟,甚至是田晓娥遇害被认为败坏风水,族长白嘉轩都会重修祠堂或者其它精神建筑,重振乡风、凝聚人心,尽管前科学时代有其迷信成份,但凝聚人心之后的确带来改变。
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,以及城市化的冲击,在“无神论”的影响下,宗族观念及祠堂逐渐没落,那么我们现在如何去凝聚人心,激发乡村建设的核心驱动力,如何唤起昔日乡村的荣誉感和历史感?这不仅仅是靠布置一个小小的村史馆所能解决的根本问题。
村史馆建设的核心也是在于“人和”,这里的人和就是纽带关系,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,就是“新乡贤”,目前中国涉村人员足有10亿之众,这是前所未有的规模,只是他们被城市化分隔到了天南海北甚至世界各地,北上广深,纽约,东京,巴黎世界各地都有来自中国乡村的涉村人员。按100位涉村人员中成长出一位德才兼备的新乡贤,新乡贤的规模也是千万级的数量,并且他们的财力智慧都是史无前例的规模。
发挥“新乡贤”在村史馆建设及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,在于如何体现这部分人群的参与感与荣誉感,又有句古话:富贵不还乡,如锦衣夜行。这话听起来像发达了,一定要回乡显摆下,虽然表面上很多人是如此,但更深层次的是儿时共同的生活记忆,祖辈们的文化与血缘纽带,浓浓的乡情甚至乡愁是这些人群关注家乡,振兴家乡的内生动力。弗洛伊德的研究,一个人六岁前的生活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生的走向,可见乡村对这十亿涉村人员的力量有多强。这无关利益,也无关荣誉,是血液铸就的这份情感,当然个别不认同的除外。
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,70、80后经常在朋友圈会转发一些他们那个年代的一些老照片,唤起集体回忆,长叹时光一去不复返,我们尚且还有一些回忆,但是对于村庄更古老的一些记忆我们该如何去寻找呢,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有他们独特的回忆,对于更早的我们也许是听老人闲话家常,那到我们孩子这一代,很难想象如何去体会老一辈的乡愁与记忆。村史馆在于记住历史,记住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共同的回忆,这就是乡村的凝聚力。
村史馆作为公共空间,是村民共同参与的产物,这里有你所生活过的场景,有你熟悉的儿时记忆,有你可以向后代讲述的历史趣事,有从这里走出的新一代乡贤,有孩子们渴望走出去的向往,最重要的是传承了几代人的记忆,能够唤起每个人心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,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乡村,带动乡村振兴。
乡村振兴本质上是一次公共参与的精神振兴、文化振兴和凝聚力振兴,人是乡村发展的关键,而村史馆的建设则是连接村民,凝聚乡贤的重要节点,前路漫漫,任重道远,我们一直在探索!